怒江州西邻缅甸,北靠西藏自治区,东连迪庆藏族自治州、大理白族自治州、丽江市,南接保山市,国土面积1.47万平方公里,辖4个县(市)、29个乡(镇)、255个村委会、17个社区,总人口54.4万人,是 “三江并流”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、重要生态功能区、民族直过区、涉边涉藏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,集“边疆、民族、贫困”为一体。

(一)高山峡谷,交通滞后。全州98%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,境内山高谷深、崎岖不平,最高海拔5128米,最低海拔为738米。山多、山大、山陡,“看天一条缝、看地一道沟,出门靠溜索、种地像攀岩”是这里的真实写照。由于长期欠投入,怒江交通基础设施非常滞后,全州无高速路、无机场、无铁路、无航运、无管道运输,道路等级低,高等级公路不足100公里。全州至今还有30%自然村未通公路,部分地区的群众出行靠走路、运输靠人背马驮。

(二)涉边涉藏,民族和谐。全州国境线长450公里,占中缅边境线的22.3%。全州4县(市)中3个县(市)属边境县(市),2个县属涉藏工作县,是云南省唯一既沿边又涉藏的州市。境内居住着傈僳、怒、普米、独龙等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49.5万人,占总人口的93.6%。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的民族,傈僳族和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怒江。长期以来,怒江州多民族互相包容、和睦相处、和衷共济、和谐共存,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纷争。

(三)资源禀赋,产业弱小。境内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,水资源总量达956亿立方米,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000多万千瓦,可开发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。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,有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,铅、锌、铜、大理石等矿产种类多、储量大、品位高。有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,列入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有1500多种,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。有极其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,是“三江并流”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重点景区之一,是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汇聚之地。但丰富的水资源利用率不足1%,矿产、生物、旅游等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,未能建立起支撑全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,现有的产业小、散、弱,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,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
(四)生态良好,脆弱敏感。怒江州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,属“三江并流”世界自然遗产腹地,境内森林覆盖率75.31%。境内怒江、澜沧江、独龙江三大水系水质一直保持在III类以上,全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排在云南省第一位。61%的面积纳入各种保护区范围,保护任务重。全州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,坡度在25°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,可耕地面积少,人地矛盾突出。滑坡、泥石流灾害频繁,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。

(五)贫穷落后,潜力巨大。全州4个县(市)均为深度贫困县,255个行政村中有225个贫困村(深度贫困村218个),有16.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,贫困发生率为38.14 %,在全国深度贫困“三区三州”中,贫困发生率最高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。2017年,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1.5亿元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9.93亿元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871元,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,差距很大。2018年1至9月,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.28亿元,可比增长10.1%,增速全省第一;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.72亿元,同比增长11.2%,增速全省第四;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7.96亿元,同比增长27.2%,增速全省第一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2元,同比增长8.6%,增速全省第一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59元,同比增长9.6%,增速全省第一。怒江属于典型的民族“直过区”,全州29个乡(镇)中,26个属“直过区”,全州社会发育程度低,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.65年,现在还有40%的老百姓不会讲通用语言。但怒江资源独特,生态良好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怒江发展问题作出批示指示,汪洋主席两次深入怒江调研指导工作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怒江发展,各族群众摆脱贫困的愿望日趋强烈,怒江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。